1、什么是先兆臨產?
分娩發動之前,往往出現以下一些預示孕婦不久就要臨產的癥狀,稱為先兆臨產。
1)不規律宮縮(假臨產):分娩發動前,由于子宮肌層的敏感性增強,常出現不規律宮縮,子宮收縮的持續時間短,間歇時間長且不規則,宮縮強度不增強。一般夜間出現,白天消失。
2)見紅:一般在臨產前24-48小時內出現,宮頸內口附著的胎膜與子宮壁分離,毛細血管破裂而有少量出血,與宮頸管內的粘液相混合而排出稱為見紅,是分娩即將開始比較可靠的征象。如果陰道流血較多,超過月經量,應考慮是否有異常情況如前置胎盤、胎盤早剝等,應及時去急診就診。
3)胎兒下降感:由于胎先露下降進入骨盆入口,使宮底下降,孕婦自覺上腹部較前舒適,下降的先露部可壓迫膀胱引起尿頻。
2、什么是臨產?
臨產的定義是規律性宮縮伴隨宮頸管縮短和宮口擴張。不伴有宮頸管變化的不規則宮縮,不是臨產的標志。醫生通過經陰道指檢了解宮頸管的情況,判斷是否臨產。孕婦規律宮縮的時候出現明顯的便意感,強烈提示宮口進行性擴張和胎先露部下降。一般初產婦的產程慢于經產婦,但產程的長短因人而異,如有臨產的征兆,應及時急診就診。以下表格可幫助鑒別真假臨產。
3、孕期何時需要產科急診就診?
1) 、孕37周前,如有陰道流血、陰道流液、宮縮頻繁。
2) 、孕37周后,初產婦有規律宮縮,經產婦、疤痕子宮或者胎位異常者有不規律宮縮。
3) 、孕37周后,有陰道流液,或陰道流血量大于月經量。
4) 、孕28周后胎動異常者。
4、正常孕婦何時住院待產?
未臨產的正常孕婦,無需入病房待產,確診臨產者,由急診收住入待產室待產。關于生理妊娠的入院時機,各國、各地區并無統一標準。過早入院會增加不必要的住院,過晚入院可能會導致院外分娩,危及母兒健康。
一般來講,足月初產婦有規律宮縮伴宮口擴張≥2.5cm,經產婦有規律宮縮,或胎膜已破者立即收住入待產室待產。
對于計劃終止妊娠的孕婦,如疤痕子宮計劃剖宮產的孕婦,由門診產檢醫生評估住院時機,開具普通住院證。
5、住院分娩前應準備哪些物品?
生活日用品:日常洗漱用品、臉盆、毛巾等。
分娩時用品:產褥墊(一包)、便盆、腹帶(擬剖宮產者)、嬰兒尿不濕。
病歷:包括本院產檢病歷及外院重要報告。
陪客:原則上,一名產婦只允許一名陪客,陪客最好是丈夫。
6、懷孕后何時建卡?
B超確診早期懷孕后,一般在80天內去當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圍產期保健手冊(俗稱建卡)。我院可提供NT檢查、唐氏篩查、NIPT等產前篩查或產前診斷,但孕婦仍需要至當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卡。
孕20周后,建議孕婦轉至擬分娩的醫院進行后續產檢,俗成“建大卡”。孕中期初次產科就診時,應攜帶外院各項檢查報告,并由產檢醫生開具下次產檢檢查項目。正常孕婦初次就診無需空腹,正常飲食即可。
7、正常孕婦的產檢頻率如何?
28周前,每四周產檢一次;
28-36周間,每2周產檢一次;
36周后每周產檢,直至分娩。
如有高危情況,遵醫囑進行產檢。
8、產前篩查和診斷:
產前篩查和診斷是指采用醫學方法在胎兒出生前預測其是否有先天性缺陷,為能否繼續妊娠提供科學依據。目前進行產前篩查和診斷的疾病主要有:21三體綜合征、18三體綜合征和神經管畸形。這些疾病患兒出生后缺陷嚴重且無有效治療手段,有條件的孕婦都應參加產前篩查和診斷。
1)母親血清學篩查:低危人群的常規篩查一般在14-20周進行母親血清學篩查,也可早中期聯合篩查以提高檢出率。
2)NIPT(無創產前診斷):取母親靜脈血進行胎兒基因檢測,不增加流產風險。一般選擇在12~26+6周進行,目前這一查方法主要是針對21三體綜合征和13三體、18三體染色體疾病的診斷。雙胎孕婦不行此檢測。
3)孕前期NT篩查:孕11~13+6周進行。建議提早1周以上預約。
4)孕中期大排畸超聲檢查:一次全面的B超檢查,可發現一些嚴重的胎兒畸形。
5)有創產前診斷:包括羊膜腔穿刺術、臍血穿刺術,通常在孕19~23周進行,有繼發流產、感染等風險。適用于大于35歲或曾有過染色體異?;純夯蚍驄D一方為染色體平衡異位基因攜帶者或母血篩查高風險等高危產婦。
9、何時預約超聲大排畸?
擬在我院進行后續產檢和分娩的單胎妊娠孕婦,在孕20周至產科普通門診就診,原則上均給予預約產科三維系統排畸B超。
目前國際上各大指南,對于胎兒系統排畸超聲,都常規推薦二維超聲,三維/四維超聲可能在某些胎兒體表畸形(如唇腭裂)的少數胎兒心臟畸形中提供更多的幫助。但胎兒結構異常的檢出率主要取決于醫生的水平,而不取決于是否采用了三維/四維技術。
國內某些醫療機構將三維/思維超聲的先進性進行夸大宣傳,甚至以非醫學排畸用途的給胎兒拍照、拍視頻來推廣,在倫理上是不妥當的。
10、關于胎膜早破:
胎膜于臨產前破裂稱為胎膜早破,是妊娠期常見的并發癥,通常表現為孕婦突感大量液體從陰道流出或感液體從兩腿流下,常伴有宮縮,有時陰道少許流血,水中帶紅。特別注意,正常妊娠也可有陰道分泌物增多或內衣褲少許浸濕,尿失禁也較常見。必要時應由醫生判斷是否發生胎膜早破。
胎膜早破包括未足月胎膜早破和足月胎膜早破,兩者均需立即入院。足月胎膜早破需盡早分娩,未足月胎膜早破并不意味著早產,可住院并酌情延長孕周。一旦懷疑胎膜早破,應立即平臥,并抬高臀部(可在臀下墊一個枕頭或靠墊),盡量減少站立、行走,如有胎位異常者如臀位應絕對臥床,最好呼叫120送診。
宮腔壓力過高、生殖道感染、外力刺激都可能成為胎膜早破的病因或誘因。妊娠晚期應禁止性生活,避免負重及腹部受撞擊,保持外陰清潔,合理飲食運動,積極控制血糖,以降低胎膜早破的發生。
11、怎樣數胎動?
一般在妊娠16~20周時孕婦開始感覺到胎動,到妊娠28~34周胎動最頻繁,以后逐漸減少。胎兒宮內缺氧時胎動減少或消失,故胎動減少應警惕胎兒宮內窘迫。但多數胎動減少是由于胎兒處于睡眠狀態,為正?,F象。胎兒的活動-睡眠周期約60分鐘,但個體差異較大,故某一小時胎動不明顯,并不一定是胎兒窘迫的征象。
自數胎動無統一方法。一種比較可靠又不過度增加孕婦負擔的數胎動方法是:孕28周以后,每天分早、中、晚3次數胎動,每次1小時。以下情況需急診就診評估:1)12小時內無胎動。2)每小時胎動<3次。3)胎動次數較前減少一半以上。
12、判斷胎兒宮內缺氧的常用輔助檢查:
1)NST(無應激實驗):俗稱胎心監護。對于有高危因素或自覺胎動減少的孕婦,可通過NST觀察胎心變異情況及加速/減速情況,輔助判斷胎兒是否存在宮內缺氧。但對于正常產檢孕婦,NST檢測的假陽性率很高,僅單次可疑結果并不能明確診斷。
2)B超測羊水量:孕晚期羊水過少或羊水量進行性減少,應警惕胎兒宮內窘迫。但需要與胎兒畸形、胎膜早破相鑒別。B超下羊水量的表述,有羊水指數和羊水最大深度兩種指標可選,應注意區別。
3)OCT試驗:目前通常用靜脈緩慢滴注催產素誘發宮縮,再行胎心監護,以判斷胎兒對宮縮的耐受性,從而更準確地判斷是否存在胎兒窘迫。
13、孕婦推薦體位:
孕早期體位無特別要求,孕中晚期,建議左側臥位,但如無不適,右側臥位也可。
因為懷孕后增大的子宮右旋,子宮后方偏右側有下腔靜脈,左側臥位可最大程度避免壓迫下腔靜脈。如果平臥位,壓迫大靜脈,使下肢血回流不暢,瘀血,下肢水腫;由于回心血量減少影響胎兒生長發育;如果長時間仰臥,可引起低血壓,起床后會頭暈、惡心、出冷汗,一過性暈厥等等不良影響。
14、孕期體重管理:
體重指數(BMI)是指用體重公斤數除以身高米數的平方,是國際上常用的衡量人體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個標準。孕前體重指數在18.8-24.9之間為正常。
孕期體重增加包括兩大部分,一是妊娠產物包括胎兒、羊水、胎盤,二是母體自身組織的增長,包括血液和細胞外液的增加,子宮和乳腺的發育增大以及母體為泌乳而儲備的脂肪等物質。妊娠產物及增加的血漿容量及增大的乳腺及子宮為必要性體重增加,一般為6~7.5kg。
孕期體重過多過少增長的危害及處理:孕期體重增加過多易增加妊娠期糖尿病和巨大兒的發生風險,體重增加過少增加胎兒低出生體重、宮內發育遲緩及早產風險,因此,孕期因定期監測體重增加情況,根據情況調整膳食及運動,一般孕早期體重增加不超過2kg,孕中晚期建議每周監測體重增長情況,如體重增長過快,減少膳食攝入量及調整飲食結構,如體重增長緩慢甚至下降,建議在醫生指導下調整飲食結構增加膳食攝入量。另外孕婦可在排除運動禁忌癥后每天進行30分鐘甚至更長時間的中等強度運動。
孕前體重超重或肥胖、偏瘦的孕婦整個孕期體重推薦增加值不同,2021年中國婦女妊娠期體重監測與評價(中國營養學會團體標準T/CNSS 009-2021)推薦:
15、關于孕期運動:
孕期運動的好處:
1)促進血液循環,增加肌肉的力量和機體的能量,增強腹肌、腰背肌、盆底肌的張力,改善盆腔充血狀況,緩解腰痛,防止關節損傷,減輕水腫,促進新陳代謝。
2)促進胃腸蠕動,減少便秘,維持良好的食欲。
3)控制孕期體重的合理增長。保持正常的體型,有利于產后恢復。
4)提高胰島素敏感性,減輕胰島素抵抗,改善空腹血糖水平。
5)鍛煉心肺功能,提高對分娩過程的耐受性,有利于順利分娩。
6)緩解壓力,減輕焦慮放松心情,增加自信,促進睡眠,減少產前產后憂郁癥的發生。
7)減少某些并發癥的發生如妊娠期高血壓、糖尿病等。
孕期運動的時間及運動量的選擇:
開始運動的最佳時機是從孕中期開始,既往無運動習慣的孕婦可以從每天5~10分鐘或每周3次每次15分鐘開始,逐漸增加至中等強度。既往有運動習慣的孕婦,可以從原來的運動量開始,根據自身情況進行調整。運動開始的時間,宜在餐后進行,應從吃第一口飯算起的飯后一小時開始運動。
如何選擇適合的運動:
選擇主要由機體中大肌肉群參加的持續運動:如步行、孕婦體操、游泳、瑜伽等;
需謹慎孕期運動的情況:
各種心肺功能不全的心臟病和肺部疾病,宮頸機能不全,有早產風險的多胎妊娠,妊娠中晚期陰道流血,前置胎盤,先兆早產,胎膜早破等各種內科、產科合并癥及并發癥者,應聽從醫生的建議進行合理的運動,但不代表絕對不能運動,過度休息和缺乏運動往往弊大于利。
16、關于孕期營養:
孕期營養的重要性:
DOHaD概念,即“健康與疾病的發育起源”,是一個近年來國內外專家通過大量流行病學研究后提出的關于人類疾病起源的新的醫學概念。DOHaD理論認為,除了成人期的生活方式和基因遺傳之外,生命早期的環境因素包括營養也會影響某些成人非傳染性疾病的發生風險。2006年WHO營養執行委員會提出“從妊娠到出生后2歲是通過營養干預預防成年慢性病的機遇窗口期”,即“生命早期1000天”,因此,慢性病的預防需提前到生命的開始。孕期除了保證充分的必需營養物質外,也應控制膳食總熱量,避免過多的碳水化合物和飽和脂肪酸的攝入,以避免孕婦增重過快及胎兒過度生長從而增加難產、早產、胎兒窘迫、新生兒黃疸等疾病的發生。
妊娠期的合理營養及配備原則:
平衡是首要原則,保證膳食多樣化,避免不健康的食物,合理烹調,少量多餐。
妊娠早期(孕1~12周)是胚胎形成階段,胎兒生長較慢,能量需要與孕前無太大區別,但是需保證充分的維生素及礦物質的供給,建議飲食清淡、少量多餐、保證足夠的碳水化合物攝入,蛋白質攝入每日約50g,戒煙酒。目前已知葉酸缺乏可導致胎兒神經管畸形。我國的孕期保健指南建議從孕前3個月開始補充,補充量為0.4~0.8 mg/d,單純的葉酸補充持續至孕3個月,有條件者可繼續服用含葉酸的復合維生素。
妊娠中晚期胎兒及母體的營養需求均增加,飲食需注意:
1) 攝入足夠的能量,適當身體活動,維持體重合理增加。
2) 保證優質蛋白質的攝入,在原生理需要量基礎上孕中期要求每天增加15g(共75g)蛋白質。以魚、禽、蛋、瘦肉及奶類、豆類來源為主。
3) 保證攝入充足的微量元素(鈣、鐵、碘)及維生素,孕中期開始孕婦血容量迅速增加及紅細胞增加相對較慢,孕婦可能出現缺鐵性貧血,且胎兒需儲備出生后6個月的用鐵量,建議孕中期開始增加鐵的攝入,含鐵豐富的食物包括動物血、肝臟、瘦肉等,必要時在醫生指導下適當補充鐵劑,鐵劑與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同食能促進鐵的吸收,另外植物性食物中所含的鐵主要為非血紅素鐵,吸收效果較差。適當增加雜糧、牛奶、新鮮蔬菜水果及動物肝臟、海帶、紫菜等海產品的攝入。孕中晚期鈣需要量增加,必要時可每日口服鈣劑300~600mg。
4) 補充長鏈多不飽和脂肪酸,孕20周起胎兒大腦發育增快,腦細胞分裂速度加快、且胎兒視網膜開始發育,攝入充足的DHA可促進腦細胞的增長和視網膜的發育。水產品(魚、海藻)的DHA含量較豐富,建議每周食用2~3次,每次約100~150g,亞麻油、菜子油、山茶油等含有豐富的亞麻酸,在體內可以轉化為DHA。
5) 戒煙酒、少吃刺激性食物。
2022-11-21 更新
浙公網安備 33010202000574號
版權所有: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婦產科醫院 浙ICP備05080900號-1
Copyright ? 2016 Women's Hospital School Of Medicine Zhejiang University